2017年3月14日 中華工商時報 朱曉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扶貧工作,把扶貧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已經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全國人大代表、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日前接受中華工商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中央召開了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脫貧攻堅任務做出部署,會議明確了新時期脫貧攻堅的目標,就是到2020年實現“兩個確保”: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脫貧攻堅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關鍵就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重點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個問題。
“應該充分認識到,全國扶貧開發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推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王均金說。
對于扶貧目前遇到的問題,王均金認為突出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觀念轉變沒有完全到位;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巨;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困難;多重致貧因素交織疊加;扶貧投入難以滿足需求;貧困地區缺少產業支撐;片區扶貧政策不夠平衡。
因此,王均金建議:首先要為扶貧提供法律保障加強統籌協調。精準扶貧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統籌協調,更離不開法律保障。一是為了增強全國扶貧開發工作的法律保障,全國人大常委會可以考慮制定出臺《全國農村扶貧開發條例》;二是由于農村扶貧開發工作面廣量大、內涵豐富,也涉及到一些法律問題,如土地承包、抵押貸款方面等,對此也需要抓緊作一些必要的規定。
其次要因地制宜出臺精準扶貧的標準、細則。脫貧攻堅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脫貧攻堅需要從“大水漫灌”轉向“靶向治療”、精準扶貧。地方政府要切實把中央的要求和自身實際有效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出臺精準扶貧的一攬子標準、規定、細則、方案。比如湖南省就圍繞扶貧攻堅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全省初步構建起“1+10+17”的脫貧攻堅政策支撐體系:1個目標指南;10個方面的保障機制,包括扶貧立法、考核機制、約束機制、退出機制、投入機制、資金整合機制、幫扶機制、用人導向機制和司法保障等;17個行業部門的實施方案和支持政策,包括農村道路建設、易地搬遷、危房改造、教育扶貧、醫療保險及救助、產業發展等。其他省可以借鑒湖南經驗,打出政策組合拳,構建扶貧攻堅的政策措施體系,有效指導、有的放矢地推進脫貧攻堅。
再者是扶貧資金要統一調配、歸口管理。當下,精準扶貧已成為國家戰略,并形成了社會共識。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幫扶部門條線多,還有些專項資金出現幾年也沒用多少的現象,用于扶貧的財政資金、信貸資金、社會資金等呈現出渠道分流、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的問題。為了防止“大水漫灌”“撒胡椒面”和“碎片化”的狀況,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應該加強統籌協調,可以考慮以縣為單位整合使用,建立扶貧資金統一調配、歸口管理體系。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各負其責、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各類扶貧資金,有效解決扶貧資金效率不高的問題。
第四是要向社會公開年度財務審計報告。為了確保各類扶貧資金精準到位、扶貧項目順利進行,提高扶貧開發工作的質量和效益,激發社會參與扶貧工作的積極性,各級地方政府,必須向社會公開年度財務審計報告。審計報告包括資金的使用情況、扶貧項目的實施情況、投入的效果評估等,扎實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做到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群眾在公開中監督。
最后要推進產業發展增強造血功能。貧困地區脫貧,關鍵在于產業發展,增強造血功能,這是精準扶貧、幫助貧困人口實現長效脫貧的有效手段。建議一是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重點扶持特色種養業、設施農業、特色林業、加工業、傳統手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發展,建設一批特色農業基地,扶持一批優勢企業做大做強,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二是支持企業通過吸納貧困戶直接參與、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等方式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促進龍頭企業與貧困群眾對接,進行利益捆綁,提高貧困群眾的土地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勞務性收入。三是加強勞動技能培訓,促進就地就近擇業,引入有實力、愿意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使貧困戶在土地流轉、就近務工、自辦“農家樂”生產經營中致富奔小康。
同時,產業扶貧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做大做強,只有加快發展,才能引導更多貧困農戶從事產業開發。因此,應允許將撥付的產業扶貧資金按一定的比例進行分配,比如30%的資金直接用于幫助企業發展生產,70%的資金用于貧困農戶扶持,進一步使扶貧從“輸血”轉變為“造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