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by id="brxpg"><option id="brxpg"></option></ruby>
      <ins id="brxpg"></ins>
      <code id="brxpg"></code>
      1. <ins id="brxpg"><video id="brxpg"></video></ins>

        王均金代表履職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

        首頁  >  新聞中心 >  專題報道 > 王均金代表履職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
        王均金代表:創新不能放在抽屜里 精準扶貧要扶在根子上
        發布時間: 2017-03-17

         

        2017年3月10日 新華網 梁鴻儒

        3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就科技創新與教育改革、精準扶貧補短板以及百年老店傳承建設等話題做客新華訪談接受專訪。

        創新不能鎖在抽屜里 結合科創深化教育改革

        “如果不能轉化為價值,不能轉為市場新的供給,那么很多創新就在抽屜里,無法轉化。”在談到創新時,王均金說,創新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市場形成新的、有質量的、高端的供給。他說創新要以市場為導向,與企業有機結合,與產學研等機構實現聯動,提高轉化能力,創新才會有效果。

        “在創新方面,企業肯定是主導角色。”但王均金同時表示:“講科技成果、創新發展,市場導向是成果轉化最好的方向。如果創新一個東西,最后出來市場就一點點反響,那么即使花了很大力氣也沒有價值。所以創新的核心還是要導入到市場,創新最后的價值是給廣大消費者帶來價值。”

        據了解,在今年提交給全國人大的建議稿中,王均金建議結合科技創新發展深化教育改革。王均金說,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中國的創新首先應源自于全民族對創新意識的培養,而基礎教育則是實施這項培養工作最主要的責任人。將科技創新力體系建設嵌入教育全過程,推動科創人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助力科創中心建設。

        王均金認為,科技創造力、創新力培育體系建要設嵌入教育的全過程,從幼兒園到高等教育都要重視科技創新能力培育。高校作為我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在他看來要重視差異化的特色學科建設,進一步細分和加強大學學科體系建設,側重專業改革,完善每所大學不同人才培養總體規劃,讓高校畢業生有特色,有特長。

        此外,王均金表示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也應該得到重視。他說:“我國許多優質民辦學校的舉辦者都是有責任感民營企業家,學校內的教師團隊年輕、杰出、具有國際視野和獨特的創新思維,將這些學校作為教師創新培養基地,能夠有效結合學校與舉辦企業之間的優勢資源,鍛造出更多創新型的教育工作者。”

        對于民辦教育,他建議要從舉辦者為社會、為政府辦教育的角度來看待和認識,充分鼓勵民辦教育發展才能有效促進科技創新教育開展的思想,在國家層面,對于民辦教育扶持鼓勵的政策不能多變,政策要有延續性與持續性。

        精準扶貧要扶在根子上 產業為先培育“造血”功能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大的短板。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扶貧工作,把扶貧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已經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創新扶貧協作機制,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王均金指出,目前全國扶貧開發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推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績。但從他的調研情況來看,扶貧工作還存在觀念轉變沒有完全到位、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巨、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困難、多重致貧因素交織疊加、扶貧投入難以滿足需求、貧困地區缺少產業支撐、片區扶貧政策不夠平衡等多個方面的問題。

        “扶貧專項資金實行專項管理制度,基層部門無權操作,有的資金可能好幾年都沒有用掉,趴在賬上,這其實是一種浪費。”王均金強調,實際操作過程中,幫扶部門條線多,有些專項資金出現幾年也沒用多少的現象,用于扶貧的財政資金、信貸資金、社會資金等呈現出渠道分流、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的問題。

        王均金建議,脫貧攻堅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精準扶貧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統籌協調,更離不開法律保障,各地要因地制宜出臺精準扶貧的標準和細則。要建立扶貧資金統一調配、歸口管理體系,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集中投入、陽光運作、形成合力的原則,整合各類扶貧資金,有效解決扶貧資金效率不高的問題。

        王均金指出,貧困地區脫貧,關鍵在于產業發展,增強造血功能,這是精準扶貧、幫助貧困人口實現長效脫貧的有效手段。而產業扶貧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做大做強,應允許將撥付的產業扶貧資金按一定的比例進行分配幫助企業發展生產,進一步使扶貧從“輸血”轉變為“造血”。

        持續創新打造百年老店 精益求精樹立中國品牌

        質量之魂,存于匠心。2017年是我國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目前我國正在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著力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對此王均金認為,企業要發展,持續創新是核心,關鍵還要有創新機制建設。均瑤集團要做“百年老店”,為此他提出一個詞叫“恒新”——堅持永恒的創新。

        他說,均瑤集團有個使命,用一句話來講就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建國際化百年老店”。圍繞這一使命,均瑤創立了“一二三四五”方法論(一使命:建國際化現代服務業百年老店;兩個恒:恒心、恒新;三文化:效率文化、感恩文化、主人翁文化;四滿意:顧客、員工、股東、社會滿意;五思維:戰略、創新、辯證、系統、法治思維),成為規劃布局未來,發揮協同效應,進一步夯實百年老店基石的機制保障。

        “有夢想,才有動力。”王均金表示,一個企業要有創新的使命和創新的基因,才能在歷史長河中恒久常新。只有保持企業活力,延續品牌魅力,打造更多優質產品,才能在更為廣闊和豐富的層面上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實現百年老店“未來城市、美好生活”的均瑤愿景。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9015號

        国产卡3

      2. <ruby id="brxpg"><option id="brxpg"></option></ruby>
          <ins id="brxpg"></ins>
          <code id="brxpg"></code>
          1. <ins id="brxpg"><video id="brxpg"></video></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