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勞動者報
今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王均金提交了一份提案關于建立全國農民工信息大數據平臺的提案。在提案中,王均金援引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指出,去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已經達到2.9億人,但每逢招工旺季依然出現“用工荒”,主要原因在于工廠和農民工之間信息不匹配。很多農民工依然依靠線下人才市場、包工頭或者熟人介紹來找工作,而工廠往往也難以通過這種方式尋找到符合技能要求的工人,大大影響生產效率。而今市場上已有的招聘平臺,少有為農民工服務的專門內容。
換言之,在大數據時代,“信息鴻溝”正在成為導致農民工和其它勞動者在崗位、收入、福利、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拉開差距的重要原因。造成“信息鴻溝”的原因是缺乏足夠的渠道來接納農民工的就業信息,也少有平臺向農民工提供他們需要的信息。
事實上,針對類似問題,一些務工大省已經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建立了農民工大數據庫,并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過,不可忽視的是,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工是跨省打工,很有必要在全國層面打通地域間的數據壁壘,讓農民工能夠在流出地和流入地都能享受到大數據服務。更何況,越是跨地域打工,農民工能從熟人關系網中獲取的信息越少,對互聯網平臺的需求越強。
要打造農民工愿意用、喜歡用、也確實有用的大數據平臺,這個平臺上不能只有簡單的招工信息,否則只是把勞動市場的招工欄數據化而已。這個平臺要拓展農民工網上辦事渠道,比如社會保障、居住登記、組織關系結轉等,還要為農民工提供更多有效服務,比如技能培訓、法律咨詢、職業健康等,讓農民工能夠真正從大數據中受益。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大數據平臺在服務好農民工的同時,其線上的海量信息,也能為當地企業轉型、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各類公共事務決策,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而這些,也將最終惠及農民工。